• 苏州评弹学校

校园新闻

《苏州日报》报道——“传承人的任务不是克隆小邢晏芝”

来源:苏州评弹学校  发布时间:2007-06-10 18:00:10  浏览量:3590
返回列表

《苏州日报》报道——

“传承人的任务不是克隆小邢晏芝”

——邢晏芝谈评弹艺术传承创新发展

本报实习生钱怡本报记者徐宁


  新闻背景:今年10月31日,江苏省文化厅在全国率先公布了第一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三名评弹艺术传承人中,邢晏芝、邢晏春兄妹占有两席。

  评弹的传承不是一门一派的传承

  金秋十月,邢晏芝步入收获季节,刚荣获第四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的表演奖,又被省文化厅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传承人,如果说牡丹奖是对她评弹表演艺术的评估,那么“传承人”则是对她今后进行的艺术传承活动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多的,是一份责任。

  作为一代评弹表演艺术家、苏州评弹学校常务副校长,邢晏芝感受到传承人这副担子的份量。她说:“这个‘传承人’的位子不好坐,不敢轻易坐。评弹传承是个很大的课题。传什么?怎么传?都要认真考虑。评弹艺术的传承不仅是我邢晏芝个人艺术的传承,但我并不希望克隆出一批批的小邢晏芝。我会多方位地悉心传授自己学到的东西,更希望年轻一代能学习掌握更多的评弹流派和姐妹艺术,一专多能博采众长才能创新发展。”

  邢氏兄妹生长在一个特殊家庭,父亲邢瑞庭是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熟悉评弹艺术各种流派的唱腔以及琵琶三弦的不同弹法,他的“什锦开篇”可称是集各种流派之美于一身。邢氏兄妹从小接触评弹艺术各种流派,至今能驾驭十几种评弹流派的唱腔,深知评弹艺术的辉煌来自评弹的百花争春群芳争艳,一门一户不成辉煌。邢晏芝认为,要将评弹艺术真正“传”过来“流”下去,必须要破除门户之见,“我的学生只学我的书目,结果只能是抱残守缺,一代不如一代。我希望评弹的传人能在老师的流派艺术基础上一专多能博采众长,评弹艺术才能真正源远流长。”

  创新方能“流”长

  流派真要“流”起来,邢晏芝用了一个“难”字。她认为:“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新的流派出来,苏州弹词唱腔依旧停留在士进功名时代的吟诵声腔上,那么除了进博物馆外,别无去处。”而创新的催化剂,她认为是兄弟艺术门类的滋养。

  邢氏兄妹十几岁就被招进专业文艺团体,“文革”中成了“反动学术小权威”,评弹属“靡靡之音”不许唱了,他们就在歌剧、舞剧、话剧中跳群舞,作伴唱,演B角、C角,也跑龙套,两兄妹却在被动学习中找到了博采众长的乐趣,发现在其他艺术门类中有很多养分可供汲取。比如舞蹈语汇中有潜台词,而以前的评弹是不讲究潜台词的,只能做到“音随字迴”。借鉴舞蹈语汇的潜台词,邢晏芝总结出“音随情迴”的评弹演唱理论,一字之差,使她创造了“晏芝调”,从而也使她的评弹表演艺术走上了一个新台阶。她在声乐学习中仔细体会民歌的发声方法,用民歌的发声方法演唱评弹,大家都认为非常好听。她说过去不少评弹艺人发声方法不科学,过早损伤了声带,到四五十岁嗓子就哑得不能再唱了。如今在评弹教育中引进科学发声方法,不仅使评弹演员能胜任各种流派唱腔,演员的艺术生命也有效延长。

  邢晏芝认为陈云同志给评弹学校的校训“出人、出书、走正路”眼光独具,对评弹艺术“人与书”的依存关系看得十分透彻。邢晏芝认为,很多人出名出在电视镜头上,曝光的次数越来越多,观众对他们的面孔、对他们的名字非常熟悉,可是你要问他们有什么“代表作”,有什么“成名作”,大家就无从寻找了。评弹演员“出名不出书”的现象令邢晏芝担忧,她说,过去一代代名角,哪个不是以人带书,以书带人?人终要骨朽,可是一部好书,几代十几代听之不厌。有“名”无“书”现象说到底还是创新能力不足,学了老师的书而没有自己的创新发展,“书”又从何来?评弹艺术要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造血功能。

  5%中定选评弹传人

  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邢氏兄妹调到苏州评弹学校,致力于评弹艺术的传承,开始了评弹教育改革的艰难探索。

  评弹艺术的传承历来是师傅口传心授,关起门来对口型、教手面,师傅教一句徒弟学一句。待到徒弟成了师傅,也是这样传授,门派之间不相往来,入了这个门就不能学那个派。评弹学校大胆打破这一传统习惯,给学生开出乐理课,学生坐在课堂里看着乐谱便能唱出各种流派唱腔,传统的民间艺术终于与当代艺术教育接轨了。

  评弹演出历来是坐着表演,圈内戏称“半身不遂”、“半截观音”,邢晏芝认为评弹的表演形式不是僵化不变的,一开始的评弹只能念,现在不是有了说,有了唱?以后也完全可以根据作品内容需要,让演员站起来、动起来。她力主将评弹学校的体育课改为实用舞蹈课,学员开始接受正规身段训练。除评弹专业课设置外,京剧、昆曲、钢琴、古筝等优秀的姐妹艺术都一一列入必修、选修内容。正因如此,才有了《苏州好风光》、《百样机》、《搬家乐》、《迎亲曲》、《姑苏小娘唔》等欢快别致的评弹新作,给评弹艺术吹入了柔美与灵动的气息。

  评弹艺术的生机和活力给评弹学校带来丰富的生源,从十几年前招生困难,到今天的50选1,评弹人才选拔培养走上良性循环。今年首批评弹大专毕业生走出校园,平均每人可有二到三家招聘单位可供挑选。苏州评弹学校的高等职业教育形成金字塔型的培养模式,60%的毕业人才适应企事业单位之需,30%进入专业评弹团,5%从事理论研究,最后的5%是“尖端班”人才的最终人选,在“尖端班”中再定评弹传人。邢晏芝希望未来的评弹的传人不单要学会说、噱、弹、唱、演,还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技巧,更要能够善于汲取姐妹艺术鲜活的艺术养分,化为我用,这才能有精深的评弹技艺,这才是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办公电话:0512-67151719 . 实习监督电话:0512-68264565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裕新路8号

Copyright © 2007-2024 苏州评弹学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5002767号   苏州网站建设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158号

苏州网站建设

打开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