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报道:“国家给了我们荣誉,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
来源:苏州评弹学校 发布时间:2008-02-27 10:07:23 浏览量:3170
返回列表本站记者讯:2008年2月27日,中国文化部召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来自全国各地的88位传承人齐聚一堂,代表777位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交流经验,沟通心得,共同展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美好前景。
来自朝鲜族、蒙古族、藏族、土家族、彝族等不同民族、不同项目的传承人,身着只有重大节日里才穿的鲜艳民族服饰,无论耄耋与壮年,脸上都洋溢着自豪与兴奋——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成为“非遗”项目代代相传的重要一环。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来到了大家中间。他首先向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的传承人表示祝贺,并表达真挚的问候。他向大家如数家珍般地介绍了近些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取得的成就,并谈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仍然面临的困难。周和平特别就如何发挥传承人作用、建立科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进一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听取了大家的意见。
周和平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活态传承为主要特点,主要依靠传承人的口传心授来传承。命名和认定代表性传承人,是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担负着传承和发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责任。一方面,传承人要积极配合文化部门,把自身的精湛技艺和技能展现出来,为历史留下宝贵的资料;要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帮助下,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将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无私地传承下去,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有人。另一方面,要珍惜名誉,严格自律,努力在文化遗产传承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也在座谈会上发言。他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是传承人,他们承担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键环节。对他们的尊重和认可,为其传承活动创造物质条件、给予精神鼓励,是让他们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必要条件。他说,物质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对于文化传承而言,坚守与信念愈加显示出精神的魅力。如何在这个追逐利益、追求时尚的时代,不浮躁,不放弃,不迷失自我,是我们能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下去的关键。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传承文化绵延发展的血脉,也许这样做会在经济上有所损失,有时还需要忍受寂寞与清贫,但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我们应当有这样的境界与情怀!同时,传承不是凝固的,而是活态的、发展的、流变的,它既有对传统技艺技巧的全面继承,又有在其基础上的发扬光大,是一代代传承人将自己的心血与智慧凝聚在一起共同造就的。
座谈会上,三名传承人被周部长邀请发言。他们是: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评弹传承人邢晏芝,京剧传承人、著名程派表演艺术家李世济,京剧传承人、著名荀派表演艺术家孙毓敏。邢晏芝说:“我这辈子得到过许多头衔,但这一次传承人的称号,让我感觉分量最重!国家给了我们荣誉,给了我们地位,作为传承人,我们也要有所作为,要真正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完成承上启下的重任。尽管年届退休,但我愿意把自己的全部时间和心力交给评弹,我还要做更多的事情,办学校,收学生,修改书目,加大传播,使评弹艺术更好地传承下去。”
大家纷纷表示:“国家给了我们荣誉,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我们将尽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使之薪火相传。”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会场
邢晏芝代表发言
邢晏芝与国务委员唐家璇合影
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与江苏的国家级传承人代表邢晏芝、王丽堂合影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文章与两位传承人合影
邢晏芝与学生参加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曲艺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