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12年培养百余社区小助理
来源:苏州评弹学校 发布时间:2009-07-17 09:09:21 浏览量:2878
返回列表本报记者 杨 帆
暑假是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高峰期,苏州评弹学校搭建的社会实践平台,已成为学生们接触社会的大舞台——
昨天下午,彩香街道彩香二村南社区会场,又传出了叮咚丝弦与吴侬软语。社区的小学生们在这个“学说苏州话、学唱苏州评弹”的暑期培训班里,跟着老师操琴演唱。培训班的老师郭陈晏、刘娴雯来自苏州评弹学校,她们同时还有着居委会主任小助理的特殊身份。记者在苏州评弹学校了解到,从1997年与彩香街道签下共建协议至今,这样的社区小助理前后已经培养了100多位。
在社区找到“新舞台”
1995年,苏州评弹学校建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1997年3月,学校正式与彩香街道签订共建协议,选拔学生担任居委会主任助理。小助理每周五下午放学后到社区报到,根据居委会主任的安排开展工作。“这期间,居委会主任、学校团总支负责人换了好几任,小助理也基本是两年一任,可这个平台坚守了下来。”该校团总支负责人郑英告诉记者,评弹学校的学生能说会唱、多才多艺,这些技能在社区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结合保护、传承传统文化需求开设的“学说苏州话、学唱苏州评弹”培训班就是其中之一,小助理们还走进幼儿园、民工子弟学校教苏州话、教唱苏州评弹,还把节目送进了老年公寓、福利院等。随着社区实践的深入,不少小助理还获得了艺术创作灵感,他们创作的小品《圈套》、弹词开篇《抗日军人情》等作品还在校园艺术节上获奖。“小助理工作不是为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图章而来。”社区干部们对小助理的评价也很高。据了解,目前,苏州评弹学校的社区小助理主要分布在彩香街道的彩香二村南社区、北社区,双虹社区和彩虹社区,坚持了12年的小助理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社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锻炼的不只是专业技能
“社会课堂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郑英说,一开始学校组织学生担任社区小助理,是希望能帮助学生寻找到社会实践的平台,让学生们的评弹表演等技能找到锻炼的舞台,12年坚持下来,效果比预想的好,收获也很大。
很多小助理上岗之初并不了解社区工作。可工作一展开却发现,想象与现实差距可不小。在为社区居民演出、参加小区各项文艺活动,锻炼专业技能之外,小助理们要跟着社区工作者走访困难家庭,慰问孤寡老人,调解居民纠纷,要参加社区义务劳动,出板报、打扫卫生,要协助填写各种档案、报表等等。不同的工作内容不仅让他们接触了社会的不同侧面,也对个人技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005级的严琛带着伙伴一起走访了社区90多岁的孤寡老人后颇有感触:小助理为老人梳头发、削水果、表演节目,临走时行动不便的老人非要鞠躬致谢,“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的奶奶、外婆,我也要抽时间多陪陪她们!”2006级的陶燕雯在参与了社区劳动后,回到家主动要求帮妈妈分担家务。“平时这些活我从来不干,干了才知道有多累人。”“社区的纷繁工作不仅锻炼学生们的专业能力,而且在社会适应能力、组织能力、办事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锻炼,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主人翁意识等都得到了增强。”郑英说,这些小助理还带动了身边的同学,小助理活动的范围已从签约社区扩大到了学生自己户籍所在的社区等,其中,像2004级的陈静常常在各个街道社区参加义务演出,成了社区里的小明星,2007年度还被评为“苏州市优秀青年志愿者”。“现在不少人抱怨如今的80后、90后的孩子太脆弱、太自我,其实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很重要。”采访中,社区干部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并不指望小助理能够分担多少具体工作,但总觉得这个小小的平台就像是留给孩子们的一小块自留地,让他们自己去耕耘,去收获。
记者发现,12年耕耘,这块小小的自留地上已经结出了累累硕果,学生们以担当小助理为荣,在担任小助理的过程中认识社会、认识自我,更在认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