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州评弹学校

校园新闻

我校毕业生让苏州评弹首次亮相维也纳金色大厅

来源:苏州评弹学校  发布时间:2012-04-12 03:19:48  浏览量:3526
返回列表

  “那天晚上,欧洲的观众们可能被这种耳目一新的表演形式镇住了,我们退场之后,还能听到像潮水一样的掌声。”维也纳当地时间2月3日,我校毕业生、青年评弹演员黄海华携吴静慧作为夫妻档,将美妙的苏州评弹第一次带进世界级音乐殿堂维也纳金色大厅。从维也纳回来之后的黄海华很快投入书场演出之中,最近他又来到苏州“跑码头”,并与师姐搭档,为苏州观众表演长篇评话《玉蜻蜓》,为期半月。回想“金色大厅之夜”,黄海华很是动容,因为他没有想到,评弹之魅力,完全跨越了语言的隔阂。

  黄海华与吴静慧在金色大厅的演出,是作为奥地利中国艺术节的“庆典之夜”的一部分,当晚的演出分为上下场,上半场为合唱部分,苏州评弹排在下半场的第一个。中场休息的间隙,工作人员将黄海华从国内带去的高椅与踏脚搬上舞台,此时,正在候场的黄海华听到,底下有很多观众已经开始低声议论———显然,这些金发碧眼的观众对此种表演形式十分陌生。

  为了将原汁原味的评弹带给欧洲观众,在金色大厅复制出精准的评弹样式,黄海华夫妇在出发前特意定做了表演所需的椅凳与踏脚,专门托运到奥地利。他们选择《白蛇传》选段《赏中秋》作为表演曲目,则是因为考虑到相对于其他传奇故事,外国观众可能对《白蛇传》较为熟悉;此外,《赏中秋》节奏轻快,听起来又很欢乐,暗合当晚“庆典之夜”的主题。

  金色大厅最为特别的地方,是表演者不需要用到扩音器材,因为大厅的室内设计对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地板和墙壁都是“共鸣箱”,所以不用音响设备就能展现最原始的声音。“没有话筒,完全靠嗓子,行不行?”黄海华告诉记者,虽然来之前有过这样的担忧,但是真的置身于此,很快就进入了非常兴奋的表演状态,事后才想到,这可能是他们第一次“不用话筒”的正式演出。

  苏州评弹部分的表演约为十分钟左右,表演结束后,这两位年轻的艺术家获得了台下两千余名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直到他们退场,走向后台,掌声仍未停止。

  在金色大厅“庆典之夜”之前,黄海华夫妇还受邀参加了首届中奥文化论坛,黄海华做了一个十分钟演讲,特别向听众介绍被誉为“中国最美声音”的苏州评弹。2月1日,这对夫妇受邀在维也纳新城剧院演出《玉蜻蜓》选段《庵堂认母》。

  维也纳之行给黄海华的启发是,苏州评弹仍然拥有不可估量的“潜在听众”,“我们现在主要面对的都是老听众,其实如何吸引年轻的新听众,也很重要。”黄海华告诉记者,他也曾尝试将苏州评弹带进大学校园,并与时俱进地对一些评弹曲目进行改造与加工,让年轻人也愿意亲近此种雅俗共赏的曲艺。

  来源:姑苏晚报




办公电话:0512-67151719 . 实习监督电话:0512-68264565

地址: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裕新路8号

Copyright © 2007-2024 苏州评弹学校 版权所有  备案号:苏ICP备15002767号   苏州网站建设  

  苏公网安备 32059002002158号

苏州网站建设

打开微信"扫一扫"